期刊信息
主办: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
主管:中国社会科学院
ISSN:1002-5936
CN:11-1100/C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4.644444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1992版);北大核心期刊(1996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0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1998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1999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0-2002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4-2005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6-2007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8-2009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0-2011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2-201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4-2016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7-2018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9-2020);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;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;社科基金资助期刊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社会学及统计学
期刊热词:
论文
社会学需要更多关于“现代”的研究|专访陈映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陈映芳: 中国社会学经历过一段被取消的历史,在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,当时,无论是“南开班”(由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人组织举办的社会学研究生班)
陈映芳:中国社会学经历过一段被取消的历史,在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,当时,无论是“南开班”(由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人组织举办的社会学研究生班)毕业的,还是早期从海外留学归来的,他们接受的社会学专业训练大多都基于同期西方社会的经验,研究范式也受其影响,而我们的社会因其所处的不同时期,事实上最需要的是更早一些的如古典的或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学研究。你可以看到,这里有“现代”与“后现代”的错位问题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们所处的社会接近米尔斯当初的情形,包括冷战开始后的国际关系和美国国内社会秩序的逻辑,以及社会科学的功能、地位在学术研究智库化背景下的变化等。
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,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说你提的“周边世界”。
我们每个人都是会关心“周边世界”的。在过去,人们可能主要关心的还是家庭和传统共同体等内群体、地域社会,而在近代化过程中则关心民族国家命运,在计划年代也关心单位的事。在20世纪80、90年代市场化过程中,个体进入市场,只不过也是带着家庭进入的。而此后,城市化和城市大开发也引发了诸多重要的变化,包括我们如何理解城市的开发机制、市民的财产安全,当然在这其中既有家园也有社区的命运。由此我们还可以关注到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等问题。这些都属于“周边世界”的范畴。我们无法说“我这个地方”或“我这个阶层”好就好,命运有连带性,远方发生的灾难也是我们的灾难。甚至在全球化时代,任何一个国家的灾难都可能改变我们国家的命运,进而影响到每个人。

《城市中国的逻辑》,陈映芳著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2年5月。
人作为主体的条件
新京报:接着你刚才说的“每个人”,如何理解既是想象力对象(被研究时),也是想象力主体(去感受并理解“周边世界”时)的人?
陈映芳:人的社会学想象力是有条件的。按照阿伦特的说法,人需要成为完整的人。在有关社会调查的制度框架中,专业的调查机构及其从业成员的存在,以及他们展开调查的动因和基本条件,或者依附于政府需求、商家需求,或者则附着于大学科研项目之上。也就是说,在有关社会调查的制度中,我们的“社会”、“社会成员”,其实多只是被设置为调查的对象、被诠释的客体,其本身却并不具备研究社会、了解自身的基本条件。而市民之成长、社会之成熟,需要社会成员具备相应的认识自我、诠释自我的基本能力,唯此才能成为社会权利、社会主张的声张者,成为推动社会自我变革的真正主体。
从社会学关于“角色”的认识角度看,我们作为人,其身份也是具体的社会人,换言之我们生活在角色丛中,担任着家庭的、亲密关系的、职业分工和公共生活等方面的不同角色,而其中一个基本的角色是共同体成员资格(市民、社区居民)。
我们都知道,角色是习得的,关心“周边世界”,将个体的境遇想象成公共的问题,则是角色习得的一项基本内容。
当然,实现这一“自我发现”始终还是个问题,或至少是个过程。在我们今天的大学中,学生们并不缺少参加各类专业实践的机会,比如由专业教师、政治辅导员以及团组织等等牵头的科研项目、调查课题多得让学生们应接不暇。然而,基于人们了解自身状况、关心社会命运等动因的、独立自主的调查研究,缺少足够的鼓励和支持。在现实中,以我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而言,鼓励学生们探索自己内心关心的问题、指导学生们从事真正以自己为研究主体的社会田野调查,几乎成了另类教学实践。在教师,从课题或市场项目中腾出精力来,已是不易;在学生,业绩竞争需要之外的专业训练有何意义?而且,对不少学生而言,“基于内心价值关怀的问题意识”这样的要求,也意味着某种陌生的路径。
新京报:在研究多年或致力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那里是一个问题吗?
陈映芳:从某种意义上讲,人们的知识、思想,其本质上是从现世关怀出发的。可是,人们对社会的知识探索,却又往往集中于对过往历史或遥远世界的研究。对于这种现象,一种可能的解释或许是:有关我们身处的现实社会、我们体验的日常生活,人其实更难获得客观的认知、普遍的解释,人的知识探索难免迂回曲折。
此外,普遍知识的成立,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为认识主体的“我们”的存在。就譬如今天的我们可以接受有关历史的普遍知识,而东方的我们有可能形成关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认知。但是,当面对身处其中的现实社会、面对日常生活,幻象的形成既缺少必要的距离和空间,人们不同的观念、不同的生活体验更可能阻碍普遍知识或广泛理论的形成。
文章来源:《社会学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shx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324/1166.html